地鐵車站猶如置入地下的長方體混凝土盒子,盒子外由一幅幅地下連續墻無縫拼接包裹,如何確保“盒子”不受地下高壓水威脅?
武漢地鐵12號線作為國內最長環線,37座車站一半以上位于長江一級階地,與長江水位密切聯系。為此,武漢地鐵工程師們主動作為,摸索出一套地連墻超聲波成槽檢測標準,由“抽樣檢”變“逐幅檢”,最大限度保證車站施工質量。
武漢地鐵工程師朱藝介紹,12號線全線基坑開挖深度超過25米的站點有20處,且周邊交通車流量大、重要建構筑物密集、地下管線復雜。針對站點開挖難度大的特點,結合國內外地連墻施工經驗,必須在施工控制中下狠功夫才能確保萬無一失。武漢地鐵12號線開工之初,朱藝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地鐵施工隊面對面取經,查閱文獻資料,逐步制定了一套標準連墻成槽超聲波檢測標準。
2月24日,在武漢地鐵12號線、21號線和8號線3線合建中一路站,只見圍護結構采用1.5米厚的地連墻。施工單位中鐵十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往地連墻僅進行“抽樣檢”,目前采用地連墻超聲波成槽檢測標準,該標準增加了探測范圍,明確檢查人員,細化處置流程。
“12號線全線所有采用地連墻工藝的車站,每一幅墻體成槽過程中均采用超聲波探測儀進行成槽質量檢測,最大程度判斷了施工中槽段的狀態。” 武漢地鐵建設事業總部副總經理朱知文說,各項指標的“可視化”體現,有利于施工過程中動態調整、質量控制,為后續工序及質量缺陷處理提供判斷依據。
朱藝說,武漢地鐵12號線采用的超聲波探測儀,基于超聲波原理將超聲波傳感器浸入槽段的泥漿里,可便捷地對槽段4個方向同時進行槽壁狀態檢測,針對地連墻寬度、深度、垂直度、槽壁平整度等指標進行現場實時探測。目前,該設備對井徑的適應能力可達8米,井深可達100米。該檢測技術一般采用2人配合檢測作業,平均一幅地連墻檢測時間為30分鐘。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