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開地圖,如果在上海、蘇州和嘉興之間拉出一個“人”字型,將會產生怎么樣的蝴蝶效應?
高鐵之內,地鐵之外,建一條市域(郊)鐵路。點怎么選、線怎么連,一筆一劃將勾連起兩省一市、延伸至長三角,都將深遠影響區域未來的時空距離。
如今,這一夢想正在成為現實。7月13日下午,在長三角兩省一市共同舉行的2022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大會上,上海市、江蘇省及浙江省以“云開工”形式,同步舉行滬蘇嘉城際鐵路開工儀式。
滬蘇嘉城際鐵路東起虹橋商務區,南至嘉興市區,西至吳江區,包括上海市境內的上海示范區線,江蘇省境內的水鄉旅游線城際鐵路,浙江省境內的嘉善至西塘線和嘉興至楓南線,全長170公里,總投資約940億元。其中,滬蘇嘉城際浙江段嘉善至西塘、嘉興至楓南市域鐵路項目,線路途經嘉興市區、嘉善等地,全長55公里,總投資265億元,建設工期6年,計劃于2028年建成投運。屆時,浙江段北端與上海示范區線貫通,東端與上海市域鐵路南楓線聯通,可直達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水鄉客廳、虹橋商務區、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和上海中心城區等。
雖然速度比不上滬蘇湖,長度和投資比不上通蘇嘉甬,但為何這條“小塊頭”的鐵路值得兩省一市如此重視?它對嘉興又意味著什么?串聯起兩省一市的核心城市,它將激發怎樣的能量,又將給長三角都市群乃至全國帶來什么?
小塊頭,大作用
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提到,長三角地區要統籌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布局和一體銜接,打造四網融合、覆蓋充分、內暢外通的軌道交通網絡。
滬蘇嘉城際雖然塊頭不大,但卻是完善長三角多層次軌交網絡的“關鍵一子”。
從線路上看,滬蘇嘉城際向西匯入如通蘇湖城際,向南匯入嘉興至楓南線,一方面形成了聯系蘇州、嘉興的城際通道,一方面也實現了與區域內多層次軌道交通線路的貫通和換乘銜接。比如在嘉興南站的開工現場,滬蘇嘉城際鐵路站臺與嘉興高鐵南站站臺可實現無縫換乘。項目建成后,乘客下了城際可以直接換乘滬杭高鐵或通蘇嘉甬高鐵。
從服務上看,雖然叫滬蘇嘉城際,但其實這條線路屬于市域(郊)鐵路制式。嘉興市鐵路與軌道交通建設發展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市域(郊)鐵路是介于地鐵與國家干線鐵路之間的一種軌道交通模式,眼下,示范區范圍內,雖然有干線高鐵和地鐵線路,但這兩種軌道交通制式,在滿足兩省一市“通勤化”的出行需求上,有著明顯的缺點和短板。“市域(郊)鐵路又稱為通勤鐵路,不僅可以連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區和周邊城鎮組團,而且能夠為通勤客流提供快速度、大運量、公交化運輸服務。”
早在2020年,為更好地適應區域一體化發展和支撐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上海市交通委就牽頭聯合兩省一市相關部門與單位編制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規劃構建了“H”型城際軌道交通網絡,滬蘇嘉城際鐵路成為“H”型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時速160公里,設站服務范圍5至8公里……滬蘇嘉城際鐵路可以說是為兩省一市的通勤生活而生。項目建成后,示范區相鄰組團之間30分鐘可達,至虹橋樞紐45分鐘可達,上海、蘇州、嘉興1小時生活圈活力將進一步增強,實現交通出行的“同城化”。
從創新探索上看,滬蘇嘉城際鐵路不僅為示范區與上海主城區之間、周邊城市之間,提供快速、高品質綠色出行服務,它還打破了行政界限,成為探索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運營,打造一體化制度示范的樣板工程。“三地依托長三角示范區執委會平臺,協同推進項目的規劃建設,后續還將共同探索項目的運行體制機制,這些都是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的重要體現,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上述負責人說。
小線路,大夢想
2018年,成立軌道交通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將軌道交通建設作為“一號工程”;2020年7月,高規格召開“樞紐嘉興”大會戰暨交通強市建設動員會,安排部署全面開工和加快推進12個標志性交通項目,全力打造“軌道上的嘉興”……
滬蘇嘉城際雖然線路不長,但卻是嘉興人實現“軌道夢”的“關鍵一筆”。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一直以來,嘉興人深諳融入交通大格局的發展之道。嘉興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這條水上交通大動脈帶來了“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繁華。運河兩岸,秀洲區王江涇鎮、經開區運河新區、南湖區月河街、桐鄉市崇福鎮、海寧市長安鎮……一座座古鎮和一片片新城依舊交相輝映。
1990年代,嘉興人把握高速時代的發展大勢,以不到3億元的財力,萬眾一心修筑投資總額高達32.37億元的滬杭高速。如今的高速沿線,產業發展高歌猛進。依托強大的交通物流優勢,全市106個商品交易市場中,成交額百億以上的有七家。而從一條人流物流快速流轉的高速路,到一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沿滬杭高速G60科創走廊,創新資源也相互鏈接、加速集聚。
主動勾畫“軌道夢”,眼下,沿著軌道的方向,嘉興已經開始布局。在滬蘇嘉城際嘉興高鐵南站站,也站為核心,一座控制范圍達5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區5平方公里,站城一體區1.5平方公里的高鐵新城正從藍圖變為現實;
在湘家蕩站,一個科創湖區已經基本成型,南湖研究院、南湖實驗室落戶,7個院士團隊紛至沓來,16位國家級領軍人才、500位以上碩博人才集聚于此,到2025年,湖區人才創新創業企業將超過100家;
在祥符蕩科創綠谷,以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為目標,已引進祥符實驗室(納米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嘉善復旦研究院、浙江大學未來數學創意實驗室、未來健康實驗室等,共建研發賦能中心,構建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培育孵化為一體的創新生態……
而在這條滬蘇嘉城際的嘉興終點站,一座軍民合用機場正在加快建設。它不僅補齊了嘉興“海陸空鐵”立體化交通體系的最后一段短板,更承載起嘉興建設國家物流樞紐的希望。高鐵飛馳,軌交暢行,飛機翱翔……小線路串起大夢想,一個更具繁榮活力的嘉興必將加速崛起。
小軌交,大一體
作為浙江接軌上海的橋頭堡,嘉興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重要的戰略區,對于浙江對標上海,對于落實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前不久召開的省第十五次黨代會上,“支持嘉興打造長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要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和嘉善縣域高質量發展示范點、上海虹橋國際樞紐南向拓展帶”等,更體現省委對嘉興在一體化發展上寄予的厚望。
滬蘇嘉城際雖然只是一條軌交,但卻是牽引嘉興邁向更高層次一體化發展的“關鍵一步”。
因為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先導和支撐。世界級城市群一體化的發展經驗證明,城市群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決定和影響城市群成長和區域融合的關鍵因素之一。
有數據顯示,全球人口超過千萬的都市圈,包括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在內,均已構建起以市域(郊)鐵路為主體的軌道交通系統,市域(郊)鐵路線網規模通常達到1000至2000公里,有效解決50至70公里范圍內的通勤出行問題。
在國內,以軌道交通帶動一體化發展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在湖南長沙、株洲、湘潭三地,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奔波往返者。因為長株潭城際鐵路的存在,三地生活被排列組合出了千萬種可能。如今,長株潭一體化已經成為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長株潭城軌在三地融城的過程中扮演了愈發重要的角色。
中央有部署,省委有要求,嘉興率先見行動。滬蘇嘉城際的建設,拉近了滬嘉的空間距離,公交化的運營方式、便捷的換乘體驗、甚至一卡通等配套服務,更為乘坐者帶來了兩座城市“合二為一”的心理感受。而在基礎設施率先“破圈”之后,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承接產業溢出、對齊發展水平的過程中,城市間將擁有更多“共同話題”。
如果說,一個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那么,一個通過城際流動的長三角,必將建設成為比肩世界級城市群。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