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世界首條高鐵海底隧道——汕(頭)汕(尾)鐵路汕頭灣海底隧道施工現場一片忙碌。雖不像室外作業一般直接面對太陽炙烤,但身處悶熱、高濕的特殊工作環境中,再加上大功率機械散發的熱量,每名工人都揮汗如雨。項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隧道掘進長度已達5335.4米,建設進度過半。
汕汕鐵路是廣東省交通運輸部門加快推進鐵路項目建設,大力推進地方鐵路市場化改革的真實寫照。從國內第一條省方自主投資建設運營的城際鐵路開通,到國內第一條省方自主投資建設的時速350公里高鐵開工建設,再到地方標準《城際鐵路設計細則》出臺,近年來,鐵路建設“廣東經驗”不斷豐富。
目前,廣東在建30個省管鐵路項目,里程達1929公里,下半年計劃新開工省管鐵路項目11個。至2025年年底,廣東省鐵路運營里程預計將達6500公里,“軌道上的大灣區”基本建成。
多種模式吸引市場主體參與投資
去年12月,廣東省自主投資建設管理的時速350公里高鐵——珠(海)江(門)肇(慶)高鐵江門至珠三角樞紐機場段開工建設;今年7月7日,粵東城際鐵路“一環一射線”汕頭至潮汕機場段、揭陽南至揭陽段等5個項目初步設計獲批,總設計概算約509億元。
為充分發揮高鐵、城際鐵路對大灣區經濟和社會融合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按照城際鐵路“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籌運營”的要求,著力推進鐵路建設管理改革,先后采用路省合資、省方獨資、省市合作等多種模式,廣泛吸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鐵路投資和建設。目前,粵東城際鐵路和廣州、深圳都市圈大部分城際鐵路項目均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
立足地方鐵路發展實際,廣東省將大灣區城際鐵路劃分為廣州和深圳兩大都市圈城際鐵路,分別由廣州市、深圳市負責項目的前期研究、設計、投資等工作,進一步提升地方鐵路行業治理能力。同時,廣東創新建立鐵路“上下聯動”的協同監管機制,“上”與廣州鐵路監督管理局開展聯合監管,“下”落實地市鐵路主管部門的屬地監管職責,充分發揮主管部門“就近監管、就便監管”作用。
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
7月15日,家住清遠的黃先生從清遠市清城站乘坐城際列車,歷時39分鐘抵達廣州白云機場北站,隨后換乘地鐵到珠江新城上班。“以往開車又累又慢,遇上堵車2個小時都到不了,現在不到1個半小時就到公司了。”黃先生高興地說。
廣清城際鐵路、廣州東環城際鐵路的開通,進一步縮短了廣州、清遠兩市的距離。一天42趟次的發車密度和最快15分鐘的發車間隔,讓兩地市民大呼“方便”。
近年來,廣東省交通運輸部門借鑒地方城市軌道交通“小編組、高密度、公交化”等運營經驗,優化城際鐵路運營服務,推動調度、票務、安檢、應急等一體化運營管理。
為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廣東先行應用城際鐵路多元乘車支付票務系統,采用“大站停+站站停”組合,以及旅客站臺候車、隨到隨走的公交化運營模式,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出行需求。今年4月,廣深城際鐵路已按照日常線、周末線、高峰線和“一日一圖”策略組織列車開行。
接下來,廣東將大力推進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構建廣東特色的城際鐵路技術標準體系,深化改革建設管理機制體制,加快建成以大灣區為核心、“四向拓展”的高鐵主骨架和“三極三軸放射”大灣區城際鐵路網,實現城際鐵路“互聯互通、換乘便捷、一票通達”。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