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無錫地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張軍帶隊拜訪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就“綠智融合”“都市圈軌道交通”等主題進行深入交流。中城協創始會長包敘定,常務副會長周曉勤,副會長李國勇,副會長兼秘書長宋敏華,副會長丁樹奎,副會長、專家學術委執行副主任仲建華等駐會領導參加會議。
會上,張軍全面介紹無錫軌道交通發展情況,重點闡述了在智慧、綠色城軌方面取得的成果和下步規劃。協會領導充分肯定了無錫地鐵的創新精神和工作成果,并表示,希望無錫地鐵進一步突出自身特色,立足發展需求,積極探索和實踐“多種融合聯動發展”路徑。
布局智慧城軌
鑄就高質量驅動引擎
無錫地鐵根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軌發展綱要》《無錫地鐵線網規劃》,制定并實施《無錫智慧地鐵實施規劃》,打造市民滿意、技術前瞻、運營高效、綠色低碳、產業融合的具有無錫特色的智慧地鐵。
◆打造綠智融合示范工程。依托錫澄S1線完成多智慧項點綜合應用示范,積極探索網絡化、綠色化、智能化技術與城軌交通的深度融合,多場景、深層次地推動無錫城市軌道交通“三化融合”,打造智慧賦能網絡化綠色市域快軌示范工程。
◆深化產研合作。依托無錫時代智能交通研究院及其院士專家工作室,瞄準系統集成、城軌系統減振降噪、設計咨詢和監理服務三大支柱板塊,推動形成集基礎研究、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示范應用于一體的智能交通綜合解決方案,同時積極推動無錫智能交通業務“走出去”,爭取達到國內領先、行業一流的技術能力和產業規模。
◆多維應用實踐。借助智慧城軌多種應用場景,開展建設、運營、信息等特色應用,如依托自動化技術打造智慧運營體系,依托大數據平臺打造數字總控,依托BIM管理平臺打造數字工地……在先行先試中加快技術迭代、不斷升級拓展,全方位優化智慧城軌管理體系。
聚焦綠色城軌
展現軌交“雙碳”潛能
無錫地鐵緊緊圍繞中城協《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綠色城軌發展行動方案》,制定并實施《無錫地鐵綠色地鐵評價標準》,逐步構建低碳排、高效能、大運量的新時代綠色化城市軌道交通。
◆綠色建造:追求更大程度近零排放。大力發展綠色裝配式建筑,與中國鐵建等合作打造國家級裝配式示范基地,在錫澄S1線南門站致力打造國內首個裝配疊合整體式地鐵車站。開展基于“車輛-線路-環境”的預制軌道板系統減震降噪體系研究、應用。無錫地鐵4號線一期工程具區路車輛段采用的“車輛-線路-環境”系統性減振降噪措施,榮獲江蘇省科技成果鑒定、10項專利和省級學會一等獎,該綜合樓獲得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筑預評價報告。在天河停車場上蓋打造首個TOD“零碳公園”。
◆綠色運維:追求更高效率效益。充分利用清潔能源,錫澄S1線花山車輛段3.5萬平方屋面建設分布式屋頂光伏電站。最大化回收利用電客車再生制動能量,應用基于雙向變流技術的供電節能系統。創新采用一體化的高效直膨空調機組、試點應用高效集成冷站技術、推廣通風空調節能技術。
◆綠色出行:更高質量釋放運行效能。深化地鐵公交一體化,通過開展線路調整、去重優化,促進站場配套、便捷市民換乘,開發接駁設施、首末接駁配套、巴士微循環等舉措,全面打造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接駁機制,打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聚焦生態置業
支撐站城一體發展
無錫地鐵以“國際化視野、品質化追求”,融入“生態、智慧、幸福”等內涵,形成了具有無錫特色的地下空間開發、車站上蓋開發、場段上蓋開發、區間開發、片區開發五大TOD開發模式。
◆助力現代都市建設“可持續”。契合無錫加快推進城市轉型的進程,通過地鐵TOD站城一體化開發,打造與交通更加緊密融合的居住條件、商業配套等優良生活設施。契合無錫市城市更新需要,推動軌道交通與片區開發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契合無錫新城建設和城市外拓的需要,通過地鐵的延伸同步開展TOD開發,為新城快速建設提供有力推動。
◆助力綠色智慧城市“升級版”。在推動軌道交通沿線土地開發的進程中,充分外延軌道交通“綠色、智慧”屬性,強化“幸福”內核,以生態化為特色(生態)、以數字化為路徑(智慧)、以人本化為目的(幸福),引入國際WELL標準與智能化運營及管理體系,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幸福城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幸福生活的需求。
◆助力建設一體協同“新樞紐”。推動無錫市出臺《關于推進軌道交通場站及周邊土地綜合開發的實施意見》,助力無錫地鐵TOD“市區聯手、政企合作、一二級聯動”的開發工作正式駛入“新賽道”,在保證公共交通功能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整合形成產業、商業、醫療、居住、文化、公共服務、交通等功能業態綜合的“TOD+”城市新生活,高水平建設“軌道上的無錫”。
下階段,無錫地鐵將緊扣“建一流地鐵、創運營典范”目標,積極探索和實踐“多種融合聯動發展”路徑,聚力攻堅“四網融合”、TOD綜合開發、BIM數字建造、全自動駕駛、企業數字化管理等重點課題,強化技術研究、試點示范、定型定標、推廣應用四階段的高質量對標,打造極具特色的現代化軌道交通企業發展“無錫樣本”。
●堅持“區域融合、制式融合”,擘畫綠色交通“新藍圖”。按照“四網融合”“一張圖”整合的目的,提高線網規劃的科學性,明確網絡層級、功能定位、方案布局、銜接關系,盡可能實現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與交通出行需求相匹配。提高建設時序的合理性,加快推動新線建設,加快構建30分鐘至1小時的通勤圈,保障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
●堅持“科技賦能、綠智融合”,跑出智慧城軌“加速度”。按照打造“安全可靠、便捷舒適、經濟高效、綠色節能”的目標,以智慧賦能綠色城軌,全面搭建智慧地鐵系統、夯實智慧城軌數字底座、優化智能能源管理效率、提高智能列車運行效率、構筑智慧安全運維體系、推廣BIM建設一體化智慧管理平臺,在綠智融合中助力城軌行業可持續發展。
●堅持“站城融合、產城融合”,激活高質量發展“強驅動”。搶抓TOD發展機遇期,積極推動軌道交通與城市一體規劃、一體建設和一體發展,使軌道交通網絡與城市生產、生活深度匹配,形成“站城一體化”同頻共融運行體系。順應智慧城軌和綠色城軌宏觀政策導向,抓牢央地合作戰略機遇期,發揮無錫市場規模大、產業鏈配套全、應用場景多的基礎優勢,在地鐵TOD、裝配式產業、智慧運維、網絡資源共享等領域著力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促進產城融合。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