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熱潮”從年初持續至今。
10月20日,廣東省潮州市公布的《潮州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搶占氫能發展跑道,促進能源與信息融合發展,以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改造能源產業。
將氫能列為新能源發展的重要領域,已是各地規劃的“常規動作”。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30個省市公布了氫能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這條萬億賽道已經在全國主要省市掀起波瀾,成為地方搶抓“雙碳”機遇的重要抓手。
除了地方政府,共同推動產業發展的還有企業。企查查向第一財經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現存氫能相關企業2770家。其中,2021年新增氫能相關企業682家,2022年前十個月新增445家。
圖源企查查
“藍海”之下,對于尚處于發展初期的氫能產業,多位受訪專家認為,當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初具條件,但仍存在關鍵材料和核心技術尚未自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商業化模式尚未建立等瓶頸。應當全面統籌產業發展空間和潛力,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合理掌握終端應用節奏,構建產業科學發展格局。
建設產業集群 多地給出千萬補貼
梳理多地出臺的氫能規劃發現,幾乎每個省市的規劃中都涵蓋了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布局制氫、儲氫裝備,以及氫燃料電池等關鍵設備制造。
以北京經開區日前發布的《關于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為例,該文件提出,到2025年,經開區能夠在氫能領域形成一批關鍵技術突破、建設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推動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推廣一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引進一批高質量產業項目落地,經開區氫能產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與產業發展相呼應的還有實打實的“資金大禮包”。例如,該文件提出,對于近三年開工的氫能產業重大項目,單個項目的累計獎勵金額最高可達到3000萬元。對氫能領域有關鍵技術的公司,給予企業股權投資支持,對申請區內銀行貸款的公司,按照50%給予貼息。
給出真金白銀補貼支持的地方不在少數。今年9月,武漢市經信局提出16條支持氫能產業發展政策,加快打造“中國氫都”。其中明確,武漢將支持主導產業區創建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園區,引導氫能相關企業在園區聚集。
對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氫能產業投資技改項目,武漢市按照其生產性設備投資總額的8%給予一次性補貼,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
為何“補貼”成為地方吸引企業落戶拋出的香餑餑?
山東電力工程咨詢院工程師徐廣強長期從事氫能領域的規劃和技術咨詢工作,他認為,由于于當前商業模式沒有完全打通,投資回報的確定性和收益率并不算高,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先表明發展氫能的決心。
徐廣強稱,以綠電制氫為例,如果以0.2元/kWh的電價制氫,以35~40元/kg的終端銷售價格賣氫,那么投資者的收益率是有一定保障的。但問題在于,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大量的低成本電力用以制氫,另一方面,如果終端售價過高,當地的公共交通運營者通常會選擇經濟性更好的電動車甚至柴油車,氫能源的消費市場將被吞噬。
除了在市場端,長期以來,氫能及燃料電池行業一直呼吁,將氫氣歸類為能源而不是危化品管理。但是由于多重現實原因被擱置。兩年前,國家統計局將氫氣納入能源統計報表,表明氫氣擺脫嚴苛的危化品管理又邁進了一步。
雖然目前我國尚未將氫氣納入能源產品,但最新政策率先打破了這一藩籬。
今年8月,廣東省印發的《加快建設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加氫站參照城鎮燃氣加氣站管理,不核發加氫站的危化品經營許可證。住房城鄉建設部門作為加氫站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制定加氫站建設管理辦法。推動加氫站內電解水制氫。
佛山環境與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吉詩表示,取消加氫站危化品經營屬性,對于投資方來說能夠更快速地拿到加氫站運營證,盡快開始運作。同時,允許在加氫站內電解水制氫,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運輸環節的成本,提升用氫效率和經濟性。對于地方而言,盡管這種突破要克服重重困難,但大大提振了投資者的信心,并為其他地方做了示范。
攻克技術難點 企業爭相布局重點環節
實在的規劃目標和政策激勵,讓氫能產業吸引了大批投資者。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過40家央企參與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鏈的布局。
10月中旬,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啟募資,擬募集資金總額不低于16.25億元,擬征集投資方數量不低于3個。該募集資金用途將主要用于燃料電池和PEM制氫設備關鍵部件研發、生產線擴建、基地建設、原材料采購、補充流動資金等方面。
與此同時,民企也在跑步入場。趙吉詩認為,目前氫能產業發展如火如荼,資金和人才大量涌入,但是產業仍然存在關鍵材料和核心技術尚未自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瓶頸。破解這些問題,國企和民企應該通力協作、各有側重,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很多央企、國企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風光大基地等資源優勢,應在制氫、加氫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發力。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創新是企業的靈魂,因此可以著力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趙吉詩說。
無論民企和國企以何種方式參與、結果如何,不可否認的是,這將是一個備受矚目的萬億級市場,且具備很大的想象力。
今年7月,落基山研究所和中國氫能聯盟研究院聯合發布的《開啟綠色氫能新時代之匙:中國2030年“可再生氫100”發展路線圖》提出測算:中國各行業和區域具備在2030年實現至少達到100GW可再生氫裝機量的潛力,這一目標有望為推動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
落基山研究所常務董事兼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婷表示,綠氫是零碳、清潔能源的代表,全球多個國家都把綠氫作為實現本國能源轉型和經濟提升的戰略選擇。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氫國,也是世界最大的儲氫材料產銷國,中國在近期也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文件。“我們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決所面臨的挑戰,才能避免將來需要攀升更艱難的陡坡。”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