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到位,由中鐵八局三公司負責施工的貴州在建體量最大的軌道交通車站——貴陽花果園東站主體結構19日順利封頂。
花果園東站是貴陽軌道交通3號線的第16座車站,位于花果園中心腹地,車站總長717.6米,開挖深度20米至30米,為地下3層島式車站,總建筑面積達76000平方米,車站工程建設體量為標準車站的6倍至7倍,相當于180個標準籃球場大小。
“花果園東站于2020年12月5日正式開挖,工程主體建設之初就遭遇各種難題。”項目部經理艾江臨告訴記者,交通問題是遭遇的第一關,由于地處繁華的中心城區,為避免施工給民眾帶來不便,施工過程中項目部累計組織交通疏解大小近100余次,其中進行了4次大交通疏解,盡最大努力減少施工給交通帶來的影響。
地上的環境復雜,地下的工作也不輕松。花果園東站四周高樓林立,樓房對地面壓力較大。“為防止施工過程中產生基坑變形、地表沉降、結構扭曲等質量問題,我們也是下了不少功夫。”項目黨支部書記羅時舉表示,一方面設置“安全眼”,堅持每日定時、定人監控量測,不間斷測量壓力數值;另一方面為車站主體穿上量身定制的“鐵布衫”,在主體基坑四周采用鋼筋混凝土圍護樁作為支撐,且混凝土樁硬咬合為30厘米,垂直度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內,形成了相互卯合的全葷式咬合樁,整個花果園東站四周結構咬合樁近1300余根,大大保證了結構的穩定性和防水性。
在困難面前,項目部結合車站建設實際情況,科學優化施工方案,合理倒排工期計劃,嚴格按照現場實際情況編制方案,以勞動競賽為抓手力促項目建設提速增效,提前半年完成1000多組地下管網遷改;用時一年完成40萬方土石方開挖;用時10個月完成三層高共54000平方米的主體結構。(完)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