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隨著 “海天號”盾構機緩緩轉動刀盤,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的海底公路隧道,青島膠州灣第二隧道正式開啟盾構穿海作業。
此舉意味著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長度最長的海底道路隧道主體,正式開啟盾構穿海作業。
在海面之下95米處挖隧道,相當于指甲蓋要承受12公斤壓力。穿越膠州灣的“跨海征途”將如何開啟?
據了解,隧道地質以花崗巖和輝綠巖為主,巖層節理、裂隙發育,存在多個斷裂破碎帶,施工地質復雜、施工風險高,是全隧施工工期關鍵控制線路。“海天號”盾構機始發即入海,需長距離穿越復雜多變、軟硬不均及斷裂帶地層。
根據地質和建設環境的不同,其中海域段采用“兩條主線隧道+中間服務隧道”的布置方式,設計采用鉆爆、盾構組合工法穿越膠州灣。
此次盾構機由青島港碼頭向西海岸掘進,將與鉆爆段隧道對接,并在海底洞室內進行盾構機接收、拆解。
從該工程的橫截面示意圖上觀察,該工程呈現出三條“管道”,兩邊“管道”為往返隧道,每一個管道又分“排煙層”“行車層”“廊道層”三層,其中“行車層”為三車道;夾在兩邊“管道”之間的為服務隧道,這類似于高速公路的服務站設置。
不少網友表示:這是科幻電影照進了現實!
青島膠州灣第二隧道連接青島主城區和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設計時速80公里。工程全長17.48公里,其中主線隧道長14.37公里,包括長達9.95公里的海域段,計劃2027年年底建成通車。該隧道兼具了客運與貨運車輛跨海通道的功能,設計使用年限100年,設計行車時速80公里。
此前,在6月30日,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盾構段開始掘進施工,開啟了穿越膠州灣的“跨海征途”。
6月30日,一名工人在服務隧道內對盾構機運行進行監控、維護。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這不僅是一項宏大的工程,更是一次科技創新的實踐。它將推動中國海底隧道建設技術的發展,為未來的海底隧道工程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技術支持!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