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國鐵集團下發鐵建設〔2024〕81號文,由中鐵設計城交院主編的國鐵集團標準《鐵路隧道盾構管片智能制造技術指南》(Q/CR 9263-2024)順利發布實施。這是城交院繼主編國鐵集團標準《鐵路盾構隧道智能建造技術指南》(Q/CR 9255-2023)后取得的又一項成果。
2023年11月27日,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王同軍參觀成渝中線青白江管片廠時提出,管片生產工作需嚴格把控好質量關、安全關和智能關,秉持以生產安全事故零容忍的態度,奮力實現管片生產質量零缺陷,把精品工程質量標準落實到位。為了落實王同軍指示精神,國鐵集團建設司決定編制管片智能制造技術指南。
中鐵設計城交院充分利用京張高鐵清華園盾構隧道、通甬高鐵蘇州東盾構隧道等智能盾構隧道的設計、科研成果作為研究基礎,精心準備,積極申報,成功獲批為本標準的主編單位,并迅速聯合國鐵集團經規院、鐵科院、中鐵十一局、中鐵十四局等參編單位組建標準編制組開展標準編制工作。
大綱審查會
編制過程中,城交院得到了集團公司領導和科技處的大力支持,組織編制組對成都青白江管片廠、吳江管片廠、崇明島管片廠等智能盾構管片廠開展了廣泛的調研工作。在現場調研的基礎上,城交院組織編制組開展了集中辦公,在6個月的時間里,高效完成了大綱審查、征求意見稿、送審稿審查以及報批審查等階段的工作。
征求意見稿評審會
本標準通過引入智能化生產設備和檢測設備,積極推行鐵路管片制造的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優化施工、監理工作,極大提高管片生產效率和質量。全過程采用智能化設備生產,提高管片的生產精度和質量,明確隧道盾構管片智能制造的生產設備和檢測設備,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質量偏差;采用智能制造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對人員、設備、物料、拌合站、試驗、現場、質量、進度等全面信息化管理,強化過程控制,增強追溯性。采用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管理效率,減少人員過程工作量,較傳統管片預制,減少施工、質檢人員工作量約50%;采用先進的自動化流水線施工,實現多項工序平行施工,提高生產效率;采用本標準后,97%常規監理檢驗項目(除預埋件外)可實現自動生成數據;檢驗批項目較常規項目減少約45% 。通過引入3D激光掃描儀、鋼筋自動焊接機等智能化設備,在提高管片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的同時減少了施工人員和勞動強度。
送審稿評審會
該標準的發布實施,填補了我國鐵路盾構隧道管片智能制造的空白,再一次證明了集團公司的盾構隧道智能建造水平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