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省發布《遼寧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全省氫能產業發展方向與重點。《規劃》提出了系列目標:到2025年,全省氫能產業實現產值600億元,集聚100家以上氫能產業相關企業,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1萬臺,燃料電池船舶、軌道交通、無人機、分布式能源產業實現突破,初步形成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到2035年,形成完備的氫能產業體系,裝備制造邁向高端,全省氫能產業領域國際國內知名的龍頭企業超過50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產能達到30萬臺,氫能產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
為確保目標實現,《規劃》在氫氣制備、氫氣儲運、燃料電池、氫能應用四方面明確了多項發展重點。同時,以“合理集聚、產業協同、政企聯動、互為支撐”為原則,《規劃》根據遼寧省現有氫能產業發展基礎,進行空間布局和優化,著力構建“一核、一城、五區”的氫能產業空間發展格局。“一核”即大連氫能產業核心區,“一城”即沈撫示范區氫能產業新城,“五區”即鞍山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產業集聚區、朝陽燃料電池商用車產業集聚區、阜新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及配套產業集聚區、葫蘆島低壓合金儲氫裝備及材料產業集聚區和盤錦氫氣儲運裝備產業集聚區。
大連氫能產業核心區依托大連現有氫能技術、人才、政策、產業、應用基礎,加快推動制氫、儲(運)氫、加氫等相關裝備產業發展,重點發展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積極推動燃料電池汽車、軌道交通、港口機械、船舶、氫能分布式供電等產業發展,形成“一廊一灣三園七區”的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格局,著力打造中國氫能產業創新策源地和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一廊:高新區氫能技術研發走廊
以英歌石中科院大學能源學院為起點、途經新源動力、大連海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終點至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集氫能技術研發、設計及中試為一體的高新區氫能技術研發走廊,努力打造成輻射全國氫能產業發展的創新策源地。
一灣:太平灣綠色氫灣
依托太平灣建設“港產城”一體化的綠色氫灣,以構建燃料電池整車整機產品、氫儲能調峰、氫進萬家等氫能多元示范應用場景為牽引,逐步拓展布局氫燃料電池交通裝備等氫能高端裝備產業關鍵環節,努力打造國家級氫能智慧生態示范區,成為帶動大連市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園:氫能產業專業制造園
保稅區二十里堡氫能汽車產業園,重點發展燃料電池客車、乘用車、智能網聯汽車等整車產品及燃料電池電堆、動力系統、車載儲氫瓶等關鍵零部件;國際氫能汽車產業園,重點發展燃料電池乘用車及電堆、動力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得勝氫能專用車產業園,重點發展燃料電池客車、物流車、環衛車、工程作業車等專用車整車產品及燃料電池電堆、動力系統等關鍵零部件。
七區:氫能產業集聚區
甘井子區燃料電池測試及生產線制造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燃料電池發動機、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零部件和車載儲氫系統測試設備,燃料電池膜電極、雙極板、電堆、發動機、汽車智能化生產線;旅順氫能軌道交通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燃料電池有軌電車、城際列車、高速動車等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及關鍵零部件;北黃海可再生能源制氫裝備及氫能新材料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裝置、太陽能光解制氫和熱分解制氫裝備等設備及關鍵零部件,儲氫材料(合金材料、碳纖維材料)、燃料電池電堆材料(質子交換膜、鉑金催化劑、極板材料、極板涂層材料、碳紙)等;瓦房店可再生能源制氫裝備及氫能裝備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裝置、太陽能光解制氫和熱分解制氫裝備等設備及關鍵零部件,高壓氣態儲氫罐、低溫液氫運輸及加注設備、有機液態儲氫裝置、輸氫管道等儲運氫裝備,空壓機、循環泵、水泵等燃料電池輔助系統零部件;亮甲店氫能電源及裝備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氫分布式電源裝備、氫氣提純裝備、加氫站裝備及關鍵零部件;三十里堡氫能船舶產業集聚區,依托金普新區三十里堡船舶配套基礎,重點發展燃料電池旅游船、公務船、港區作業船、漁船、游艇、客船等船舶及關鍵零部件;登沙河氫能通用航空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燃料電池無人機、小型飛機等通用航空產業及關鍵零部件。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