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在2022年陜西省氫能產業創新發展促進會上,《陜西省“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陜西省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 年)》、《陜西省促進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發布。
在《陜西省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 年)》中,提出2024年要達成的目標:形成 3 萬噸/年高純氫產能,建成投運加氫站 50 座以上;力爭推廣示范燃料電池汽車累計超 5000 輛,氫能重卡運營的商業模式基本形成;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產能 5000 臺/年的能力,氫能產業生態雛形顯現,產業規模突破 500億元以上。
將推進氫能示范城市群建設:推進以關中平原城市群為氫能消費中心,以榆林為核心的氫能重卡裝備制造及陜北氫能供應和應用中心,以渭南為核心的關中氫能供應及應用中心的氫能城市群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政策支持。
支持陜煤集團、延長石油等開展綠氫化工、氫能煉鋼及天然氣管道摻氫應用示范。推動西安清潔能源示范基地、榆林科創新城氫能零碳建筑、咸陽石化氫能產業園、西咸新區智慧建筑零碳能源供需系統示范區、渭南清潔能源制氫及應用產業園的建設,發揮園區示范引領作用。
原文如下:
陜西省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 年)
氫能作為新一輪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載體之一,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為加快我省氫能產業持續健康、安全、科學有序發展,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發〔2021〕36 號)《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 年)〉的通知》(發改能源〔2016〕513 號)和《陜西省“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培育壯大氫能產業為目標,著眼搶占未來產業先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氫能裝備制造、聚焦技術創新、推進各類應用示范等,促進產業鏈發展壯大,打造具有陜西特色的氫能產業生態,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堅強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 2024 年,產業鏈基本補齊短板,初步實現本地配套, 綠氫裝備產業躍居全國第一陣營;氫能基礎設施滿足應用需求,一批加氫站建成投運;氫能運力平臺初具規模,力爭推廣示范燃料電池汽車累計超 5000 輛;全省氫能部分領域商業模式基本成形,氫能產業生態雛形顯現,產業規模突破 500億元以上。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支撐應用發展。
1.提升氫氣供應能力。鼓勵隆基、華秦新能源等企業技術革新,降低綠氫制備成本,支持新能源發電企業發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技術,鼓勵在新能源消納困難地區開展“風光氫儲”一體化項目示范,為綠氫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探索經驗。到 2024 年,形成 3 萬噸/年高純氫產能。(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政府等)
2.統籌加氫站建設。依托咸陽石化氫氣集中專項工程、榆林燃料電池重卡“短途倒運”項目示范,加快推動覆蓋城市公交、市政作業、城市物流加氫需求的加氫網絡建設。沿包茂高速西安至榆林段,京昆高速西安至韓城段,依托現有服務區,適時啟動加氫站建設,逐步形成城際加氫骨干網絡。到 2024 年,全省建成投運加氫站 50 座以上。(省交通運輸廳, 西安市、咸陽市、渭南市、榆林市政府等)
3.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出臺。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降低各環節準入門檻。簡化加氫站建設審批流程,落實各環節主體監管責任,出臺加氫站建設運營管理辦法。加快研究制定氫能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統籌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布局。(各市政府)
(二)發展裝備制造,促進產業突破。
1.培育制儲運裝備產業。支持省內制備綠氫裝備產業發展。依托航天四院、瀚海氫能等在產業配套方面的優勢,積極推動液氫儲運裝備民用化,加快布局有機液態、合金儲氫等核心材料及先進裝備產業。到 2024 年,我省電解水制氫裝備產業規模躍居全國第一陣營。(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打造燃料電池產業鏈。支持西咸新區、榆林打造燃料電池裝備制造業基地;支持延長石油、西部材料等圍繞燃料電池產業鏈短板,加快關鍵材料、零部件等配套產業布局。到 2024 年,基本實現氫燃料電池系統本地量產和配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西安市、榆林市政府等)
3.做強燃料電池汽車制造產業。支持法士特、漢德車橋等零部件企業研發燃料電池車專用變速器、減速器、車橋等核心零部件;支持省內整車企業開展大功率燃料電池汽車制造業務。到 2024 年,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產能 5000 臺/年的能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西安市、咸陽市政 府等)
4.拓展氫能應用裝備產業。鼓勵相關企業開展氫燃料分布式發電系統、熱電聯供系統等裝備制造業務。培育面向采礦、采油等特殊作業需求的氫能裝備制造企業,拓展氫燃料電池應用裝備產業。積極孵化氫原料應用裝備制造產業,在綠氫化工、煉化冶金等領域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省工業和 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三)聚焦技術創新,強化內生動力。
1.加大核心技術攻關。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在制氫領域實現大規模堿性電解槽,質子交換膜電解池、固體氧化物電解池以及光電耦合制氫等布局和重點突破;依托在陜航天院所和省內高新技術企業等,在儲氫領域開展低溫液態儲氫、有機液態儲氫、鎂基固態儲氫材料、在役燃氣管道摻氫等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支持校企聯合開展催化劑、擴散層、雙極板、膜電極以及電堆集成研發,構建我省燃料電池技術創新鏈;開展氫能煉鋼工藝及裝備、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氫制氨等綠氫原料應用技術研發。(省科技廳、省工業 和信息化廳)
2.構建技術轉化通道。發揮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科技資源集聚和引導作用,成立我省氫能產業聯盟。建立“揭榜掛帥”機制,在聯盟內定期發布關鍵共性技術或難點技術需求;組織科研會議,推動前端技術成果在聯盟內企業的推廣;參與產業規劃研究,牽頭制定行業標準。(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3.打造協同創新平臺。整合相關企業、科研院校的氫能材料、器件、系統等研發、測試軟硬件資源,組建全省氫能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提升氫能技術研發服務支撐能力。支持秦創原碳中和產業創新谷、陜汽西部新能源智能商用車創新中心、陜西省氫能創新中心等一批研究創新平臺落地。(省科 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4.加強創新人才引育。加大創新創業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待遇政策,積極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通過實施一批省、市級科技重點項目和應用示范項目,培育一批本土行業領軍人才、工程技術隊伍。加快推動氫能職業技能教育戰略實施,為氫能產業發展培育產業人才、技能人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
(四)統籌應用示范,構筑產業生態。
1.打造氫能運力平臺。以礦區“短途倒運”和城際物流為應用場景,通過市場化運作打造氫能運力運營平臺,實施燃料電池重卡運輸示范,探索氫能物流商業模式。到 2024 年,推廣燃料電池重卡 5000 臺以上,氫能重卡運營的商業模式基本形成。(榆林市政府)
2.推進氫能示范城市群建設。推進以關中平原城市群為氫能消費中心,以榆林為核心的氫能重卡裝備制造及陜北氫能供應和應用中心,以渭南為核心的關中氫能供應及應用中心的氫能城市群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政策支持。(省財政 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西安市、榆林市、渭南市政府)
3.探索氫原料升級應用。積極探索氫原料在化工、冶金、天然氣摻燒等領域的應用,助力我省能化產業減碳升級。支持陜煤集團、延長石油等開展綠氫化工、氫能煉鋼及天然氣管道摻氫應用示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4.發展氫能產業園區。依托“西部氫谷”榆林華秦氫能產業園,打造集光伏發電、綠氫裝備制造、綠氫生產、儲運、加氫及重卡應用于一體的零碳示范工業園。推動西安清潔能源示范基地、榆林科創新城氫能零碳建筑、咸陽石化氫能產業園、西咸新區智慧建筑零碳能源供需系統示范區、渭南清潔能源制氫及應用產業園的建設,發揮園區示范引領作用。(省發展改革委,西安市、咸陽市、渭南市、榆林市政府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
依托氫能產業鏈長制,統籌推進氫能產業規劃布局、項目審批、基礎設施建設、用地保障、財政支持、技術創新等工作,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推動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省直有關部門)
(二)統籌產業布局,促進高質量發展。
調研涵蓋氫氣制、儲、運、加、燃料電池及其整車等全產業鏈的發展現狀,指導各市制定出臺氫能產業發展規劃, 引導氫能產業健康發展。(省發展改革委)
(三)鼓勵先行先試,強化示范引領。
鼓勵各地結合當地產業基礎及應用場景等優勢,統籌考慮氫能供應能力、產業基礎和市場空間,與技術創新水平相適應,有序開展氫能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示范,以項目示范帶動產業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 廳)
(四)營造市場氛圍,助力產業發展。
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產業聯盟及行業協會等,積極宣傳推廣氫能產業發展,為上下游產業鏈貫通提供支持;通過定期舉辦行業論壇等多種活動,營造良好產業發展氛圍, 吸引行業優勢企業及人才來陜興業,助力產業健康發展。(省直有關部門,西安市、榆林市政府)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