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能源需求平穩增長,能源消費結構更加趨于優化
“十三五”前四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速為1.7%,略高于“十二五”前四年1%的水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下降至1.11億噸標準煤,比2019年減少600萬噸標準煤。其中,天然氣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十三五”前四年年均增速5.9%;2020年全市用氣量92億立方米,最高日用量和最大峰谷差均創新高。電力消費增速小幅回升,“十三五”前四年年均增速23%;2020年全市用電量1576億千瓦時,最高用電負荷和最大峰谷差均創新高。抓住能源供需環境相對寬松、清潔能源供應較為充足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十三五”期間,全市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37%下降到31%,天然氣占比由10%上升到12%,非化石能源占比由14%上升到18%,均已完成本市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
(三)能源技術取得突破,能源發展進入調結構新階段
聚焦前沿領域和關鍵環節,能源裝備研發制造取得重大突破。實現H級燃氣輪機國產化總裝,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首臺堆內構件通過出廠驗收。完成6兆瓦直驅海上風機樣機研制,250千瓦集裝箱式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研制成功。完成國內在用的最大吊重能力1000噸繞樁式風電安裝船研發制造。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陽光貸”金融創新,有效破解分布式光伏“融資難、融資貴”瓶頸。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奉賢海上風電競爭性配置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對可再生能源、分布式供能扶持政策進行了修訂完善,為行業的創新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本地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從4.7%進一步提高至9.8%。202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消納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到35.6%。
(四)能源體制改革提速,能源市場建設步入快車道
以電力和油氣體制改革為重點,有序推進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成立市電力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印發《上海市電力體制改革工作方案》,制定現貨和中長期交易相融合的上海電力市場建設總體方案,統籌推進上海電力體制改革。上海電力交易中心完成股份制改革,上海石化暫供區、外高橋港區2個增量配網試點項目取得較好成效。創新發電與控煤相結合的市場化機制,在全國率先出臺《上海市省間清潔購電交易機制實施辦法(試行)》。推進分電壓等級輸配電價核定,完善天然氣和燃煤發電上網電價機制。全市工商業電價、氣價進行了多輪下調,以減輕企業負擔。依托建設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等國家級平臺,上海在全國能源市場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現貨交易量居亞洲同類交易場所前列。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上市原油期貨,躋身全球原油期貨市場前列。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