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上海能源高質量發展目標是著力推進五個轉型。一是能源發展從集中為主向集中和分布式發展并重轉型,更好適應能源變革趨勢,推動清潔能源加快從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轉變;二是能源供需從單向平衡向雙向互動轉型,推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能源結構優化從政策推動向科技與體制推動轉型,逐步實現綠色、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四是能源資源配置從計劃為主向市場為主轉型,更好激發企業主體自主創新動力和市場活力;五是能源設施從單一功能向復合功能轉型,更多應用數字技術,促進能源服務從提供單一能源產品向綜合服務轉變。
1.總量預測。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到2025年,能源供應能力按照力爭1.35億噸標準煤配置。倡導節約用電、合理用能,2025年全社會用電量預計1850億千瓦時以上,天然氣消費量預計增加到137億立方米左右。
2.結構優化。到2025年,煤炭消費總量下降5%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下降到30%以下;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上升到17%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力爭達到20%左右,可再生能源和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分別力爭達到36%左右和8%左右。
3.安全保障。到2025年,力爭中心城區和重點區域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6%左右,電力系統備用率保持在10-15%,天然氣儲備能力達到20天,燃煤電廠電煤儲備能力達到15天。
4.節能環保。到2025年,全市火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低于290克/千瓦時;電網線損率低于4%;天然氣產銷差率低于3.5%。
5.服務民生。到2025年,人均生活用電量和用氣量分別達到1200千瓦時和92立方米。進一步提升電力故障(燃氣漏氣)報修服務水平,中心城區(內環內)報修到達時間60分鐘(45分鐘)以內,非中心城區(內環外)90分鐘以內。
(四)重大能源設施布局優化
1.加快完善市內“5+X”電源布局。結合吳涇地區轉型和上海LNG站線擴建項目,完善“漕涇、臨港、外高橋、石洞口、吳涇-閔行-奉賢區域”5大電源基地功能。研究在閔行電廠布局大型燃氣發電基地,吳涇-閔行-奉賢區域電源基地將從煤氣并重逐步轉向全部為氣電,加快推進吳涇煤電等容量異地替代。臨港電源基地全部為氣電,漕涇和石洞口電源基地以清潔煤電為主、氣電協同發展,外高橋電源基地全部為清潔煤電。“X”為青浦白鶴、崇明推蝦港等分散電源點。
2.推動天然氣設施網源協調布局。上海LNG站線擴建項目建成后,配合“7+1”多氣源、多通道格局,著力完善天然氣主干管網“三大環網”結構。深化論證寶山-崇明越江管道西線方案,推動6兆帕主干管網從C字型向O型轉變,研究在寶山沿江地區規劃布局LNG儲運站,緩解東北部地區天然氣管網較為薄弱問題。優化浦東地區2.5兆帕環網,補強市中心1.6兆帕環網,為全市氣源均衡供應提供支撐。
3.形成南北互濟的油品供應體系。結合高橋地區城市規劃和徐匯濱江開發,同步調整全市油品供應體系,上海石化在全市油品供應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航油形成“5+5”供應格局,虹橋國際機場主要通過金虹管道供應,浦東國際機場主要通過五號溝和海濱油庫供應,并通過白滬管道(原油改航油)、浦虹機場聯絡管道提升安全性;云峰航油油庫調整到上海石化地區,并與五號溝、海濱、虹橋和浦東國際機場油庫成為上海五大航油儲備基地。汽柴油供應形成“2+X”供應體系,汽柴油管道運輸依靠金閔成品油管道和適時調整功能的原白滬石腦油管道,云峰成品油庫調整到石洞口地區,布局若干個成品油庫和碼頭。船用燃料油主要依托洋山申港油庫供應。
4.內外并重拓展非化石能源發展布局。市外非化石能源重點是在鞏固擴大西南水電基地的同時,積極爭取國家協調支持在西北等地區布局大型風光基地、在華東地區研究布局核電基地。市內非化石能源重點圍繞風光布局,風電發展海上為主、陸上為輔,近海風電重點開發奉賢、南匯、金山三大海域,深遠海風電重點布局在崇明以東海域,陸上風電重點布局在崇明、浦東(含九段沙)、金山等沿江沿海區域,因地制宜推動分散式風電開發;光伏開發集中與分布式并重,集中式光伏重點推動漁光互補、水光互補、農光互補和交通領域光伏發展,主要布局在崇明、青浦、奉賢、金山、松江、嘉定和浦東等區域,支持分布式光伏應建盡建,實施屋頂“光伏+”計劃。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