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著力構建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體系
1.深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
借鑒國際電力市場建設經驗,按照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工作部署,結合本市實際,推進以現貨為核心的電力市場改革。遵循規模由小到大、交易品種逐漸增加、交易機制逐步完善的市場建設規律,以電力現貨全電量競價與中長期交易為主、電力金融市場為補充,推動建設適應安全、低碳、經濟發展導向的現代省級電力市場體系,科學引導電力行業投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釋放電力市場改革紅利。積極穩妥做好上海電力交易中心股份制改制、售電側改革、增量配網等各項改革工作。
2.穩步推進燃氣行業改革
按照國家油氣體制改革部署,持續優化天然氣管網運營機制。在確保天然氣供應安全穩定的前提下,積極穩妥推進燃氣設施公平開放,完善與管網運營機制相適應的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
3.加快推進上海國際油氣交易中心建設
推動交易品種齊全、期現相互聯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油氣交易中心建設。通過油氣現貨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油氣期貨、發布價格指數和開展衍生品交易擴大價格影響力,為提高我國在國際油氣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發揮重要作用。
??專欄:建設上海國際油氣交易中心
發揮上海各類金融市場活躍、臨港新片區政策高地兩大綜合優勢,發揮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兩大國家級平臺龍頭作用,加快上海國際油氣交易中心建設步伐。一是聚焦保稅交易,成為國內外油氣交易鏈的中心節點。二是聚焦對標國際,成為向國內外油氣交易商公平開放的交易窗口。三是聚焦產業鏈發展,促進臨港新片區成為國內外油氣交易商聚集區。四是聚焦期現聯動,兩大國家級平臺進一步加強業務合作,推動交易品種的互動,實現期貨與現貨的聯動發展。 |
4.持續推進能源營商環境改革
進一步推進電力、燃氣接入營商環境改革,在低壓非居用戶電力占掘路告知承諾審批改革的基礎上,探索告知性備案、負面清單等改革舉措。實現燃氣接入“310服務”(最多3個環節、1件材料、0跑腿)。優化完善電力、燃氣接入收費機制,進一步壓縮時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用戶滿意度。
5.健全能源安全儲備機制
明確各方責任分工,加快補齊儲備短板,不斷優化儲備結構,構建規模合理、責任清晰、響應靈敏、應對有力的能源安全儲備體系,做好應對極端天氣等情況的能源應急保供預案,提高應急處置和抗災能力。一是成品油儲備形成經營企業儲備為主和政府安全應急儲備為輔相結合的機制。二是天然氣儲備要發揮本市“一張網”優勢,落實燃氣企業主體責任,加快形成“政府3天、城燃企業5%、上游企業5%、國家管網5%”的儲備能力,通過氣電雙調提升用戶側調峰能力。三是煤炭儲備要鼓勵重點用煤企業深入挖掘潛力,深化與上海周邊地區的跨區合作。進一步落實燃煤發電企業電煤儲備責任,推動企業加強與上游煤礦、碼頭和運輸環節的協調合作。四是以電力應急儲備調峰能力為重點加快提升電力安全風險管控和應急處置能力。按照最大負荷40%標準,配備應急備用調峰能力,推進發電側調峰電源建設和靈活性改造,建立戰略備用機制。優化完善局部電網網架,保障重要用戶安全可靠用電,督促重要用戶配置自備應急電源。電力企業要建立健全電力監控系統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夯實電網安全協同防御能力。
(五)著力構建開放共贏、協同互補的能源合作體系
1.深化長三角能源一體化合作
聚焦長三角區域發展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按照合作共贏的原則加快推動區域能源合作發展。積極開展區域能源規劃銜接,加快推動上海LNG站線擴建項目、外電入滬特高壓等跨省重大工程建設。持續推進滬浙、滬蘇天然氣聯絡線等重大項目,進一步完善互聯互通、余缺互濟合作機制,提高蘇浙皖滬三省一市能源應急保障能力。在一體化示范區積極探索區域能源協同發展新模式。
2.拓展能源國際國內合作新格局
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推動能源上下游一體化深度合作。進一步加強與國內能源輸出地區的戰略合作,鼓勵上海能源企業“走出去”,開拓能源供應渠道和儲備基地。鼓勵上海能源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海外清潔能源、油氣勘探等能源項目開發,加大能源領域先進技術、關鍵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力爭在能源領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科技創新中心、市場交易中心、高端裝備制造中心和資源配置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能源統籌管理
發揮市能源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各成員單位以及各相關業務部門按照職能分工,認真履職盡責、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能源保供、控煤、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能源體制改革等重點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建立完善規劃體系
加強綜合能源規劃管理,統籌煤炭、天然氣、光伏、風能、生物質等資源綜合利用,以本規劃為統領,以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等為支撐,形成定位清晰、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充分發揮能源規劃對全市能源發展、項目布局和社會投資的戰略導向作用,做好重要能源設施規劃場址的預留保護。
(三)推進規劃落地實施
健全規劃評估推進機制,加強規劃任務分解落實,綜合運用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做好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評估工作。完善信息溝通交流機制,發揮社會參與和監督的作用,促進規劃有效實施。
(四)完善能源治理體系
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提高對能源項目的服務和管理水平。以電力市場信用評價、信用披露和信用聯動獎懲機制完善為起點,逐步加強能源行業企業信用管理。建立電力安全風險管控體系,增強電力系統網絡安全。強化能源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提升本市能源應急管理能力。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鼓勵企業和高校積極培養和引進能源領域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圍繞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化石能源清潔高效轉化、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核能安全利用、智慧能源、儲能技術等領域,建設一批能源創新中心,為上海能源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附件:上海市“十四五”重點能源建設項目表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