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要制定《武漢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安全保護區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制定《辦法》是加強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安全保護區管理的迫切需要。隨著運營線路增加,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安全保護區的范圍不斷擴大,安全保護區范圍內的城市建設項目與軌道交通安全相互影響。尤其是地勘鉆探、開挖深基坑等施工作業行為可能會對軌道交通造成重大安全隱患。
截至目前,我市軌道交通有14條線路,運營總里程504公里,日均客運量近400萬人次。安全保護區范圍達53平方公里,保護區范圍內在建施工項目570余個,其中涉及鉆深樁基、挖深基坑、大范圍堆土等對軌道交通安全有潛在高風險的施工項目有200多個。近年來發生過多起建設項目施工作業危及軌道交通安全的事故,2021年1月22日、3月4日、5月24日,南寧、深圳、成都分別發生地勘擊穿地鐵隧道事故,造成較大社會影響;我市軌道交通4號線出入段及工楊區間隧道也于2019年發生過遭地勘施工擊穿事故。
軌道交通運量大,且通常處于地下或者高架上等封閉空間,一旦發生因外部施工損壞軌道交通結構的安全事故,人員疏散難,維修難度高,將導致嚴重后果。因此,我市迫切需要出臺《辦法》,規范安全保護區范圍內的建設項目和作業行為,以保障軌道交通的安全運營。
二、什么是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安全保護區?
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安全保護區,是指為了保護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正常、安全運營,在城市軌道交通沿線依法劃定的區域。在此區域內的建設項目和作業行為應當依法履行相關程序、遵守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
依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規定》(交通運輸部2018年8號令)第二十九條和《武漢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第五十條的規定,我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按照下列標準劃定安全保護區:
(一)地下車站與隧道外邊線外側五十米內;
(二)地面和高架車站以及線路軌道外邊線外側三十米內;
(三)出入口、通風亭、變電站等建(構)筑物外邊線和車輛基地用地范圍外側十米內;
(四)水底隧道結構外邊線外側一百五十米內。因地質條件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擴大安全保護區范圍的,由軌道交通建設單位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批準。
三、《辦法》對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安全保護區內的建設項目和作業行為作了哪些重要規定?
《辦法》規定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安全保護區范圍內的建設項目和作業行為,在規劃、勘察設計、施工準備階段應當征求軌道交通運營單位的意見,并依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以消除安全隱患,避免造成軌道交通設施損害。這些規定重點體現在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
這些規定既符合上位法,也貼合我市實際情況,對安全保護區內的建設單位、作業單位和軌道交通運營單位都是必要且有效的,有利于保障安全保護區的安全,消除安全隱患。
四、《辦法》對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安全保護區的管理還作了哪些規定?
《辦法》一是明確了市、區政府部門的監管職責,依法履職,各負其責,形成監管合力。二是明確了軌道交通運營單位的管理職責,強化了其巡查職責,便于運營單位能夠及時發現危及軌道交通安全的違規作業行為。三是明確了安全保護區內項目建設單位、作業單位的責任,第十五條明確建設單位、作業單位應當落實施工方案和安全防護方案,并配合軌道交通運營單位的巡查監督。第十六條明確了在實施地勘、鉆探等具有擊穿隧道風險的作業前,建設單位、作業單位應當主動告知軌道交通運營單位,并配合軌道交通運營單位現場監督。四是明確了相關法律責任,第二十條細化了《武漢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已有的處罰條款,明確由城鄉建設、城管執法、水務等部門按照《武漢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的規定實施處罰。第二十一條明確對不需取得行政許可的作業行為,未按規定就作業方案征求軌道交通運營單位意見擅自施工作業或者施工作業未按照安全防護方案采取防護措施的,由交通運輸部門負責實施處罰。
近年來,我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已成為公共交通的骨干,是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示我市城市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形象的窗口,其安全運行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規范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安全保護區內建設項目和施工作業行為的管理,保障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行,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貫徹落實好《辦法》,促進軌道交通進一步提升安全運營水平,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出行需求。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