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耕鐵路近30年,探索、驗證和完善中國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勘察設計體系標準,創造性地提出在武漢規劃建設“兩縱兩橫兩斜”12方向“超米”字型對外高鐵,他用手中的筆描繪出中國高鐵最美藍圖。
他是周天杰,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線站院副總工程師。近日,周天杰上榜2022年3-4月荊楚楷模月度人物。
妙手錦心
緯地經天,
巧織宏圖十字繡;
雄才逸杰,
長開愿景米蘭花。
昔日陜西小伙
成了“武漢通”
說起坐高鐵,“快”是人們的第一反應。高鐵,從無到有,從有到強,飛馳在祖國大江南北,作為全國主要鐵路樞紐之一,武漢這些年高鐵的發展可謂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近年來,武漢全力推動沿江高鐵、武西高鐵、武漢鐵路樞紐直通線、阜九高鐵等重大項目建設,謀劃和完善12個方向高鐵路網布局,打造以武漢為中心的“超米”字型高速鐵路網。推動高鐵構架從“十”字型到“超米”字網,構建武漢“高鐵之心”的背后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名字,那就是周天杰。
1993年,23歲的周天杰從上海鐵道學院畢業,加入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多年耕耘,周天杰成為他們單位最熟悉武漢鐵路樞紐的技術專家。雖然他是陜西人,但他卻成了名副其實的“武漢通”,因為他閉著眼睛都能描述出武漢樞紐每一個建設項目的關鍵問題,每一條線路的功能走向,每一座車站的作用規模。
創造性地解決
一個個難題
2004年,《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正式啟動,中國高鐵創立勘察設計體系還處于探索開拓中。周天杰同時身兼天興洲長江大橋工程、武漢站概念設計、武廣高鐵武漢工程試驗段等7個建設項目的總體設計負責人。
“匯報、審查、會議一個接著一個。”周天杰說,當時高鐵建設和總圖構架尚處于探索初期,技術難度大,工作時間緊,創新性、驗證性工程多。但周天杰和團隊刻苦鉆研,不負所托,創造性地解決了一系列難題。
他開啟了中國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勘察設計體系標準最初的探索、驗證和完善。2004年9月,京廣高鐵最早啟動的關鍵控制工程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開工建設,成為當時世界主跨第一、荷載最大的公鐵兩用四線鐵路斜拉橋;2009年底,中國首條運營時速達350公里的鐵路——武廣高鐵正式通車,搭載國人駛入高鐵時代;
他研究提出的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四線鐵路建設方案、新建武漢北編組站替代江岸西站功能的總圖構架,很好地適應了京廣高鐵建設、滬漢蓉通道引入需要;
他按照路網性客運中心定位全面升級客運系統,在新建武漢站采用現代風格,在國內首次采用“橋建合一”綜合結構,漢口站和武昌站分別按歐式、楚文化風格完成改建,強化綜合交通樞紐功能,貫徹“短(零)距離換乘”理念,顯著提升了武漢鐵路運輸的服務品質和對外窗口形象。
提出 “超米”
字型高鐵網
為把湖北打造成為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戰略支點,周天杰創造性地提出在武漢規劃建設“兩縱兩橫兩斜”12方向 “超米”字型對外高鐵,新增2處過長江鐵路通道、客運系統按“五主三輔”布局的武漢總圖規劃調整方案。
周天杰說,方案最終可實現武漢至省內城市群“0.5-1小時城際交通圈”,至鄰近城市群“1-2小時高鐵交通圈”,至全國其它主要城市群“3-5小時高鐵交通圈”。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路網構架、一個前瞻宏偉的總圖格局,不僅奠定了武漢成為中國“高鐵之心”“祖國立交橋”的基礎,也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晉級”打下了現代化交通的堅實基礎。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