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在位于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學,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正帶領數名研究生,在軌道交通實驗室里測取數據。
翟婉明的研究,在鐵路科技發展史上已寫下厚重一筆。他在經典的車輛動力學和軌道動力學理論基礎上,創建了“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全新理論體系,受到學界高度評價。
“在我看來,列車和軌道的結合是一種耦合,黨員志向與時代需求的結合是更重要的耦合。”翟婉明說。
6月29日,在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翟婉明(左二)在指導學生。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1981年,18歲的翟婉明考入西南交通大學,他從江蘇老家坐火車到四川,是家族中第一位坐火車的人。當時火車又慢又擠,他站了一天一夜,直到貴陽才有座位。這強烈刺激了他,因為他報讀的專業正是鐵路交通。
個人的追求,黨和民族的使命,在他內心悄然共振。到了攻讀碩士研究生的首個學期,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1997年開始我國鐵路6次提速,速度不斷提高,越來越需要新辦法解決鐵路提速及高速鐵路重點建設工程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翟婉明說。
他敏銳地意識到,解決車輛與軌道整體大系統的動力學問題非常重要,并嘗試建立了車輛—軌道統一模型,但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仿真與試驗驗證。
因當時學校計算設備有限,白天甚至晚飯后大家都在搶著用電腦,他就在晚上11點左右等別人離開后,鉆進機房,操作十幾臺計算機,逐一輸入設定的計算條件,并在每臺計算機鍵盤上留下紙條:“翟婉明在用機,請勿動。”天一亮他便早早奔向機房,一一收取昨晚計算得到的各種數據。
無數的星夜,與青春為伴,與初心共存。
他的足跡,遍布京津城際鐵路、京滬高鐵、成渝鐵路、大秦重載鐵路……通過現場調研與反復試驗,在解決工程難題的同時,他也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珍貴數據。計算、仿真、試驗彼此印證,豐富和完善了他的理論,推動中國鐵路技術逐步攻克高速行車振動難題、走向世界前沿。
6月29日,在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翟婉明(左二)在指導學生。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如今‘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成為國內外軌道交通動力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這是中國鐵路技術進步的縮影。”翟婉明說。
近年來,翟婉明提出了機車車輛與線路動力性能最佳匹配設計原理及方法,主持研究建立了列車—軌道—橋梁動力相互作用理論,開發了高速列車過橋動態模擬與安全評估系統,在我國高速鐵路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他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鐵路火車頭獎章,全國創新爭先獎狀。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他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翟婉明重視培養青年人才,已為國家培養出上百名碩士、博士、博士后等軌道交通高層次人才。“我國高鐵里程超過4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如何進一步挖掘其潛能,發揮更大價值?安全經濟的最高運營速度究竟是多少?高鐵終極之問,需要我們黨員帶頭作答。”
“每當看到老百姓乘坐高鐵,高速平穩地抵達,就會很欣慰,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黨帶領我們為人民改寫了歷史。”翟婉明說。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