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山為伍,一個個穿山隧道的貫通,見證了他成長的軌跡。從寶蘭高鐵到貴南高鐵,再到高原鐵路,在祖國西南的莽莽群山之間,留下了他一次次技術攻關的成果。
今年35歲的姜文濤,2008年應聘到中鐵十二局集團,現為中鐵十二局高原鐵路5標五工區負責人。十多年來,他一直堅守在國家艱險隧道施工建設一線,帶領團隊成功攻克濕陷性黃土隧道施工、黃土隧道淺埋段施工等國際性難題,填補了國內鐵路施工技術空白,不僅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還大幅降低施工成本。
中鐵十二局能打、善打長大隧道的名聲享譽國內外,作為“基建狂魔”的青年代表,姜文濤深知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在一次次穿山越嶺中,他始終高擎奮斗奮進的旗幟,把新時代有為青年的身影定格在祖國的山山水水。
“我是農民家庭的孩子,當初選擇土木地下工程,就是因為自己能吃苦。”這位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說。
姜文濤參與建設的第一個項目是廈深客專的雙鷹頂隧道,全長9275米,隧道穿越10條斷層和一個采空區。初出茅廬的姜文濤當時是名技術員,他每天跟著師傅,帶著小本子蹲在隧道,記錄工人怎么測量、打孔。讓姜文濤記憶最深刻的是,“施工中發生巖爆,兩噸多的石頭險些砸到自己。”后來姜文濤的師傅每次進隧道,都是自己先進去看看情況,讓他跟在后面。
姜文濤回憶說:“第一個項目正逢北京奧運會,全工區在食堂圍著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時整個工區就這么一臺電視機。”
姜文濤參建的第二個項目是山西境內的重載鐵路。“那里沒有路,在山溝里,項目部吃菜全靠人背著送到工區,也沒有任何信號。”姜文濤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當時的場景,“大概9個月的時間,我們基本和外界沒有接觸。”
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吃苦耐勞的品質,讓姜文濤很快在中鐵十二局脫穎而出。
“在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建設中,考慮到黃土的地質環境,上邊有時是土,下邊是石頭,下面石頭要爆破,就會引發上面的土震動掉塊的風險。怎么解決黃土粉質粘土隧道建設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2010年,愛思考的姜文濤主動承擔起了這個難題,開始了自主技術攻堅。
長大黃土隧道施工是一道國際性難題,沒有可借鑒的成熟經驗。姜文濤帶領團隊成立科研小組,一邊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同志請教,一邊優化爆破方法,想辦法快速實現圍巖封閉。
針對黃土具有濕陷性,粉質粘土具有膨脹性、土石分界界面穩定性差等特點,姜文濤瞄準“濕陷性黃土隧道施工及量測技術”“鐵路大斷面隧道土石水平接觸面地質施工技術”“黃土隧道淺埋段施工技術”等強力攻關。
通過鉆孔位置圖與現場情況比對分析,重點對不耦合裝藥系數、周邊眼間距、光爆層、裝藥結構等關鍵環節進行設計優化。
“最后,鉆孔數量由247個孔逐步減少至192個,炸藥單耗量由每立方米1千克逐步降低為0.72千克,拱墻平均線性超挖由前期的18-20厘米減少至15-18厘米,實現140多平方米工作面上厘米級的控制精度。”姜文濤說。
長達3年的技術研究,姜文濤帶著團隊形成了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土石分界地段隧道施工工法等科研成果,一舉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還節約了巨額成本。如今,這一成果成為指導國內長大黃土隧道施工的“教科書”。
姜文濤還牽頭負責淺埋軟巖隧道施工技術研究,參建我國西南艱險山區成昆鐵路營盤山隧道,攻克“集涌水、瓦斯、巖爆、高地應力等于一身”的世界性技術難題,完成被外國專家稱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他告訴記者:“我們這一行得有一種不怕死的精神,遇到問題想盡一切辦法攻克它,最直接的就是戰。”
“為責任而來,為尊嚴而戰!”這是姜文濤堅守的信念,“我們這一代的建設者,趕上了祖國大建設的好時代,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開創性的,這是一種榮幸,更是一種使命。”
2020年,姜文濤被選定擔任高原鐵路全線首座特級高風險隧道的施工負責人,他又一次背起行囊,奔赴青藏高原。
這次姜文濤負責的管段,90%的施工作業點均集中在高山溝壑中,是高原鐵路施工的生命線。隧道作業面海拔3000多米,坡度達六七十度,地質松散,便道開挖會伴隨危石掉落且當地電力、材料供應十分緊張。
僅3個多月,姜文濤帶領團隊安全穿越了5條雅拉河活動斷裂帶及其支斷裂帶,高效完成了高原鐵路先期段施工難度最大、長度最長、地質地形最復雜、環保要求最高的施工便道建設任務,奪得全線“五個第一”優異成績,樹立了高原鐵路建設樣板。
中鐵十二局承擔的高原鐵路建設段的工期為10年,姜文濤告訴記者:“前兩年最艱難的路段已經打通,接下來還會有新的困難出現,但我們有信心能應對。”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姜文濤認為,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建設者,我們有責任更有使命去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受疫情影響,姜文濤和所有人員留守工地,節假日無法回家與家人團聚成了常態。“我們很多的建設者都在無私地奉獻和堅守,這一年里,有的人父親病了,沒回去;有的人老婆生孩子,也沒回去,他們都擔心耽誤施工進度……”他說。
“忠孝難兩全!我們都為能參與舉世矚目的高原鐵路特級高風險隧道施工而感到榮幸和自豪。”姜文濤說。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