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師建華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年產銷量、保有量連續七年居世界首位,截至2022年6月,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001萬輛。我國已經建立起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隨著轉型升級繼續深化,“十四五”作為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汽車產業將全面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而新能源汽車將為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
汽車產業“十四五”發展總體目標是:實現汽車市場平穩增長和汽車行業轉型升級向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汽車強國夯實基礎。其中目標之一就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現市場化。這中間包括新型產業生態逐步構建完成,共性瓶頸技術得到突破,品牌質量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完善,產品經濟性和使用便利性持續提升,市場環境大幅改善。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年銷量占比達到20%。
圍繞新能源汽車“十四五”發展目標,汽車產業要完成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體系建設任務。其中包括強化創新,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構建新興產業生態;科學布局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任務。
國家科學施策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為其提供相應保障措施:包括優化產業管理思路,完善市場推廣政策,研究制定新型商業模式,加強充換電網絡建設支持力度,把好產品安全關,優化產業鏈等等。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明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路徑。規劃明確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主流,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充換電服務網絡便捷高效,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規劃深化了“三縱三橫”研發布局,強化加強整車集成技術創新、提升產業基礎能力。
第一,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
第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
第三,規劃制訂了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工程,以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包括:實施電池技術突破行動,實施智能網聯技術創新工程,實施新能源汽車基礎技術提升工程。突破車規級芯片、車用操作系統、新型電子電氣架構、高效高密度驅動電機系統等關鍵技術和產品,攻克氫能儲運、加氫站、車載儲氫等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
第四,開展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車應用示范行動。
第五,加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明確了不同充電技術路線的定位。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成績喜人
在我國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下,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商業模式創新力度不斷加大、充換電基礎設施體系日趨完善、產業鏈核心企業積極主導構建新型產業生態,氫燃料汽車也進入了產業化導入期。
新能源汽車發展具體表現為,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企業實力明顯增強,配套環境日益優化。
新能源汽車發展實現了“三個突破”:
突破一,技術突破。新能源汽車建立了上下游貫通的完整產業體系,突破了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其中,動力電池技術處于領先地位。
突破二,產品突破。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在原有基礎上大幅提升。新能源乘用車基本實現了車聯網功能全覆蓋,L2級駕駛輔助系統在新能源汽車中達到38%,一些頭部企業已經投放了搭載V2X技術的量產新車。
突破三,市場突破。新能源汽車實現了快速發展,連續七年產銷量全球第一。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均超過35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6倍,市場占有率達到13.4%。
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創新提升了產業化水平。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不斷取得進展,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撐。純電動專用平臺實現廣泛的一體化集成設計,降低了整車開發成本、提升了整車動力、續駛里程、高低溫能耗、整車安全性,為智能化的拓展留下了充分空間。
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體系也更加健全。建立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動力電池裝車量全球領先,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關鍵部件性能不斷提升。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充電設施網絡,車電分離模式加快創新,換電站開始發揮補能作用。
新能源汽車的產品水平持續提升。產品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車輛續航里程達到500公里以上,車型日益豐富,車輛安全性、可靠性及能耗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提升、成本逐漸下降,驅動電機、電控系統、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日益增長,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已經進入到商用車多場景的示范應用。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趨向良性發展。市場競爭力持續上升,主力車型銷量取得巨大增長;私人消費勢頭強勁、購車比例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車開始成為消費者下一款車型傾向購買對象。
問題和發展前景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其一是產業鏈問題。一方面存在產能過剩風險,總量上,整車和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風險加大;結構上,高端產能不足和低端產能過剩并存,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影響產業整體水平。另一方面,隨著規模擴張,原材料價格上漲、動力電池成本上升;電池原材料用金屬鎳、鈷、鋰等資源缺乏,存在供應鏈不穩定風險;芯片自主問題制約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
其二是產品問題。整車成本依然偏高,安全可靠性、低溫實用性、使用便利性仍然有待提升;關鍵技術環節存在短板,對于高度電動化新能源汽車來說,車規芯片是重要的產品核心基礎問題。低溫充電慢、續航里程降幅大、高溫安全性差等影響新能源汽車全天候條件下的安全運行。
為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政府主管部門正在通過在實施強鏈補鏈行動、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加大推廣應用力度、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深化高水平開放合作等五個方面采取措施助力提升產業水平,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堅持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發展方向,按照新的三縱三橫布局,組織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專項。
今年1至8月,全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697萬輛和16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和1.7%。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97萬輛和3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1倍。市場占有率達到23%,已經超過了“十四五”末市場占有率20%的目標。同時,支撐電動汽車發展的充電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加快建設。截止2022年8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達到431.5萬臺,同比增加105%。并且建成了1685座換電站,發揮補能作用。
基于我國汽車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和依然旺盛的需求,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預計2022年汽車總銷量為2700萬輛左右,同比增長3%。新能源汽車將繼續穩定向好,延續增長態勢,預計2022年銷量將超過550萬輛,實現56%的增長速度。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將進一步推動汽車銷量穩定增長,發揮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