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游儲運氫環節,無論是高壓氣態、液態、固態儲氫,還是管道輸氫,都比較依賴于制氫和用氫的場景。我們均能找到相應的技術,滿足基本的需求。如固態儲氫方面,中國石油大學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針對金屬氫化物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可以在較低壓力和常溫下實現一定規模的儲氫;氫冶金方面,以氫氣為還原劑的短流程路線,可大大減少排放;綠電氨方面,中國石油大學通過與和寧化學公司合作,探索綠電合成氨路線。
下游用氫環節,燃料電池是重要的應用場景。隨著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氫逐步通過燃料電池在交通、建筑、發電等領域得到應用。目前,我國已初步掌握了燃料電池電堆、動力系統與核心部件、整車集成技術。
總體來看,氫能產業鏈非常龐大,也非常復雜,整個產業鏈形成規模尚需時間,更需要冷靜科學看待氫能產業發展。
盡管電解水制氫在技術上沒有太大瓶頸,但一個產業要實現規模化,形成影響力,現階段靠綠氫驅動并不輕松。制約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如何能快速提升氫能規模;二是如何解決將來大規模綠氫生產過程中可再生電力的穩定問題。制氫環節要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價值鏈,既要有技術上的突破,也要有工程、投資和商業運行方面的創新探索。
儲氫更復雜。當前,氫能的存儲方式主要有高壓氣態儲氫、低溫液態儲氫、固態儲氫和化學品儲氫等,幾種儲氫方式各有優劣。高壓氣態儲氫是目前最常用的儲氫技術,但其缺點是壓縮能耗高、加氫站成本高;低溫液態儲氫技術能效低、自揮發、絕熱系統復雜;固態儲氫體積儲氫密度高、能效高、安全性好、加氫站成本低,但質量儲氫密度低;化學品儲氫能效高、安全性好,屬低溫催化過程,含雜質氣體。總體而言,儲氫環節遇到的瓶頸更多。
從儲氫到運氫的鏈條中,存儲方式、應用規模、需求和場景,可選的路徑多種多樣。例如,氫能下游電堆產業發展迅速,多以集成生產為主,系統及整車產業發展較好,配套廠家較多且生產規模較大,但核心零部件對外依賴度較高,核心材料部件是當前制約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
再次,要關注氫能產業鏈里“卡脖子”的設備、材料問題,政府、企業有針對性地做一些研發和生產,如此將能快速解決氫能產業里制約發展的共性難題。
最后,對于整個氫能產業鏈來講,打通產業鏈各環節又難又苦,企業也可能因效益不高而放棄。在此情況下,政府應發揮職能,幫助企業不因資本炒作而逐利某些環節,而是重視產業鏈里硬件、軟件、裝備材料等研發,行穩致遠。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