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楊院長您好!請問,公共交通工具利用問題在交通規劃里面嗎?很多地點擁堵時間很明確,是否是規劃的失誤呢?
日前,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濤回答了網友的這個問題。
楊濤: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問題當然是交通規劃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對于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而言,公共交通的供給能力與服務水平,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這個城市及其交通的整體運行效率、土地利用效率和人居環境質量。
很多地點出現常態化交通擁堵,可能與城市規劃、交通規劃有關系,但未必都是城市規劃和交通規劃的失誤。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大中小城市進入機動車普及化以后,城市道路交通均出現了常態化交通擁堵。國內近20年來也出現了與發達國家城市交通類似的問題。原因非常復雜,也大多類似。
首先,在于機動化交通政策和交通基礎設施供給、大多偏向于大量修路架橋,試圖迎合和滿足小汽車交通需求,結果適得其反,越建越堵;
其次,小汽車的普及化速度遠遠高于道路交通基礎設施供給增長速度,小汽車出行需求高速增長大大超出了道路網絡交通容量,形成常態化交通擁堵;
第三,公共交通供給增長與服務提升的滯后落后,進一步助長了對小汽車出行的常態化依賴,從而導致常態化交通擁堵;
第四,城市規劃、交通規劃特別是城市道路網規劃不科學,導致道路交通流不合理過度集聚,形成常態化擁堵;
第五,道路建設時序、道路設計方案與建設實施不符合城市規劃,未進行交通影響評估,導致建成的道路和交叉口不但難以發揮道路交通功能作用,而且造成不合理的常態化交通擁堵。
以上凡此種種原因,都有可能導致道路交通常態化擁堵。
如果全面認識到,導致常態化道路交通擁堵的原因如此之復雜,決策者們就應該高度重視城市交通的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科學治理。要將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納入到國土空間規劃最優先最核心的內容和專項,超前編制,至少同步編制;除了綜合交通體系規劃,還需要編制綜合交通政策規劃(即交通發展白皮書)各片區綜合交通詳細規劃;常態化開展城市交通年度體檢評估,滾動編制城市交通改善治理三年行動計劃。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