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智力支撐,是踐行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先鋒力量。為更好展現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領域“智慧工匠”“領軍先鋒”的風采,中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與上觀新聞聯合推出“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打造國際數字之都——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工匠談’‘先鋒派’”特別策劃,邀請20位智慧工匠和領軍先鋒,通過講述在各自領域投身數字化轉型實踐,助力上海城市能級提升、產業轉型發展、數字紅利惠民的故事,給更多數字化轉型從業者以啟發和激勵,進一步凝聚起推動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各方力量,讓更多數字化英才在上海這片創新熱土上展現智慧風采、實現人生價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2022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工匠”——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奚笑冬的故事。
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鐵1號線通車試運營,上海成為繼北京、天津后中國大陸擁有軌道交通系統的第三個城市。現如今,立足區位優勢快速發展的上海地鐵,創下了“城軌網絡”“車輛規模”“全自動運行線路規模”三項世界第一。
驚人的上海速度和上海質量是無數地鐵人承前啟后、艱苦奮斗的結果。奚笑冬正是無數地鐵人中的一員,他見證并參與了上海地鐵二十年的飛速發展。現任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的他,回想起自己的職業生涯,感慨萬千:“2003年,我大學畢業來到上海地鐵工作,當時上海才開通了3條線路,而現在我們已經開通了20條運營線路。近30年來,上海地鐵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線到網的跨越,成為了公共交通行業的主力軍。”
從2001年開始,上海地鐵開始進行數據采集,近十年來,更是加快了轉型進程,讓數字基因滲透到建設運營的每一個環節。在奚笑冬看來,一座智慧城市需要穩固的數字底座,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角色。上海地鐵在整個城市中的定位,其實也是一個底座,產生的數據既是地鐵的底座,也會衍生成為城市的底座,尤其上海地鐵在感知層建設進行的一系列實踐和探索,就是在建設數據底座,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有力支撐。
既是地鐵工作者又是地鐵乘客的奚笑冬,對于數字化轉型給行業帶來的改變感受頗深:“舉個例子,在站臺上我們會顯示滿載率,就是下一部車是擠還是不擠,乘客可以根據此信息調整出行方式,這一成果的輸出就源自維保本身車輛和信號兩個專業融合之后形成的數據底座,再反饋給到乘客。往大了說,數字技術正在以非一般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和城市治理方式。尤其上海地鐵即將迎來1000公里的超大規模運營網絡,這又是一個新的階段,我們通過車輛巡檢機器人、列車軌旁檢測、變電站巡檢機器人、隧道收斂變形監測等技術手段,大幅提升日常運維管理水平。”
從不被看好到全球領跑,從完全進口到全面自主,上海地鐵人憑借頑強的毅力和科創精神向世界證明自己。在奚笑冬看來,上海地鐵有兩大核心能力:系統設計的主導能力(融合)、完整場景的設計能力(轉型)。2018年,上海地鐵決心采用全自動無人系統,這個決定在當時充滿挑戰,國內沒有任何人嘗試,國外技術不適合國情且整體技術落后。眾所周知,地鐵全自動無人系統是多系統真正在各種復雜場景的融合響應。在奚笑冬堅毅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團隊當時的決心,他回憶說:“我想打破‘設計商設計什么,我們用什么’的局面,我希望在全自動無人駕駛領域,更多從用戶角度出發,由用戶來引領需求,由用戶來牽引整個設計完成,我們所具備的能力就是場景設計。我們從社會、乘客的角度來分析他們的需求,化解成系統的需求,然后再由系統的需求來牽引成小系統和功能級的需求,我們作為中間的服務者來提供這樣一個功能和支持。”
2022年12月31日,上海地鐵14號線正式開通運營,也是在這一天,上海地鐵運營里程突破800公里躍升至831公里,累計20條軌道交通線、508座車站、83座換乘站,網絡規模自2013年以來持續領跑全球。除了14號線,15號線和18號線都運用了全自動駕駛系統,也意味著完全實現了地鐵設計的徹底轉型。“可以說是全世界智慧化程度最高的三條線路,一共新增了38項智慧功能,可靠性安全性是一般線路的2倍。”談到團隊最新的成果,奚笑冬滿是驕傲。
其實,最早引入全自動無人駕駛技術的是10號線,作為國內首條全自動駕駛線路,10號線原本的設計便是駕駛室“隱藏”。但考慮到當時市民的接受度,還是在車頭位置開辟出了駕駛室區域。那段時間,正值迎接世博會,回憶起那段經歷,奚笑冬笑著說:“當時我正在車輛新車部,工作日夜顛倒已是常態。那是一段非常難忘的日子,大家都擼起袖子加油干,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奚笑冬自己都無法想象對這份職業的熱愛程度。10年來,隨著在全自動無人駕駛方面的研究逐漸深入,上海正形成屬于自己的技術標準,為行業升級迭代輸送經驗,作為元老的10號線,也終于告別駕駛室,露出了“真容”。
對于目前的工作進度,奚笑冬透露:“眼下,我們正在積極探索和試點更多的前沿技術,努力構建上海地鐵智慧運維新模式和新生產力,全面提升設備狀態感知和管控能力,讓智慧化成果更好地為市民乘客服務、為城市運行服務。”
二十年如一日,奚笑冬用自己的行動詮釋心中的工匠精神:立得穩、守得住,方得始終。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