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國工匠、氫能源專家柴茂榮發表了“雙碳目標下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及國家電投實踐”的主旨演講。
我國化石能源需提質增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尤為重要。2021年我國每年碳排放總量大約在105億噸左右,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7%左右,居全球第一,人均碳排放量約7.4噸/年,是全球人均碳排放量的1.6倍。其中,碳排放量前三領域為電力、工業和交通行業,占比分別達到48%、36%和8%,這三大行業碳排放總量居高的原因是需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作為燃料或原料。其減碳的根本,一方面需要對化石能源進行清潔化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大程度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
氫能是解決未來新型電力系統中大規模儲能問題的關鍵。預計到2060年,我國的風電、光伏發電裝機量將是2020年的12倍和70倍,非化石能源占比將達到80%。大規模的可再生電力并網,將對電網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帶來巨大的挑戰,需要氫能等可以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的儲能技術來解決可再生電力的儲存問題以及電網電力穩定供應的問題。
發展氫能是實現雙碳目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我國能源稟賦特點是“富煤、貧油、少氣”,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超過70%和40%,只有通過規模化發展可再生能源及其能源載體氫能,才能憑借自有能源資源來解決我國的能源需求。繼新版《能源法》和《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年-2035年)》發布之后,當前發展氫能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被認為是我國新型能源體系中的重要組成。
建議山東省氫能發展按照“先工業副產氫后綠氫”兩步走路線。建議山東省利用本省豐富的工業副產氫資源(工業副產氫年產能225萬噸,其中14萬噸氯堿工業副產氫可提純為燃料電池用高純氫),首先打通氫能包括提純、儲運、加氫、氫能交通以及氫進萬家在內的上下游產業鏈,降低氫氣綜合成本,實現氫氣的規模化應用;當產業規模達到一定量級之后,再利用本省豐富的風、光、核等清潔能源資源,使用富余的清潔電力制取綠氫,逐步代替現有灰氫,同時拓展綠氨、綠醇等工業,促進各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此外,柴茂榮還介紹了國家電投氫能產業布局和發展情況,包括構建“電氫體系”、推進氫能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等。“電氫體系”致力于構建“電網”、“氫網”兩張能源網,實現能源時空轉移和區域平衡。在國產化方面,已實現包括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碳紙/氣體擴散層、金屬板、膜電極、電解槽、燃料電池在內的從材料到零部件的整個產品全線自給自足化。目前,在技術和生產自主可控的基礎上,建立了國家電投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覆蓋發電、車用、空冷燃料電池的關鍵技術研發和產品生產,推進氫進萬家、風光氫儲一體化、氫能交通等多個項目落地。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參觀報名??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展位預定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