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客車展獲悉,近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發表演講《汽車強國靠四化: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全球化——回應關于新能源汽車的種種質疑》演講。回應了“電動化是西方的陷阱”、“電動車不是新能源汽車”等發展戰略問題,對于“電動汽車火災風險更高”“電池回收污染”“補能問題”等質疑,歐陽明高也逐一進行了釋疑。
回應“電動化是西方的陷阱”
網上有很大一部分人說電動化是西方設下的陷阱,歐陽明高回應到:“這不符合事實。”
十年前習主席發出指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新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汽車強國戰略就是發展新能源汽車。
有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引領了電動化變革。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成為全球第一,這是中國首次在全球率先成功大規模導入高科技民用大宗消費品。
相比之下,國外是從2016年開始轉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超過1%之后各個國家開始轉型。看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率先發力,從產品導入期進入產業成長期的時候國外開始轉型,因為這個發展趨勢不可逆轉。
回應燃油汽車也可以自動駕駛的質疑
關于智能化,中國也是智能化領先的國家之一。有人說燃油汽車也可以搞自動駕駛,為什么非要用電動汽車呢?
電動汽車具有智能化的先天優勢,燃油車自動駕駛是無法跟電動汽車相競爭的。歐陽明高表示,發動機控制的難度是很大的,發動機控制的精確性是無法跟電機控制相提并論的,它響應的時間也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同時,市場表現目前也是,新能源汽車的自動駕駛普及率大大高于燃油汽車。
回應電動車不是新能源汽車的質疑
歐陽明高指出,中國新能源全球領先。按照目前的電力結構,電動汽車相比燃油車全生命周期碳減排要超過40%。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2030年中國的風電光伏裝機將超過30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將超過60%,電動汽車將成為消費綠電為主體的新能源電動汽車。
當前,部分歐洲汽車制造商試圖通過e-fuel電子合成燃料繞開中國在新能源車上的優勢。對此,歐陽明高表示,e-fuel雖然在使用端無需新的基礎設施,但在生產端需要建設大型碳捕集和利用設施,如果使用煤化工生產的二氧化碳,則不是碳中和燃料,e-fuel就成了一個偽命題。
歐盟的報告對比發現,電動汽車的全生命周期效率為77%-81%;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效率是33%-42%;柴油機汽車是20%-22%;汽油機汽車是16%-18%。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乘用車能效比較,電動汽車遙遙領先,性價比最高。
回應新能源汽車電子安全性質疑
關于新能源汽車電池安全性的問題,歐陽明高給出了一組數據。國家消防救援局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燃油車自燃18360輛,新能源車640輛。按照起火率計算,燃油車是18360/31771萬=萬分之0.58,而新能源車是640/1445.2萬=萬分之0.44。
隨著大模型預警、電池生產線上的缺陷檢測、車網互動等技術的引入,按照規劃,2030年電動汽車自燃率要降到萬分之0.1。此外,歐陽明高相信,2030年全固態電池將出現,新能源車的安全性會再上一個檔次。
回應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與污染的質疑
對于鋰離子電池的回收與污染問題,歐陽明高指出,鋰電池的利用價值高、回收技術豐富,而且創新活躍。現在主要有火法回收、濕法回收、直接回收三條技術路徑,中間都有能耗。前兩者要把整個電池材料分解為元素,更先進的直接回收保留了材料晶體結構。
鋰離子電池如果不回收,則制造過程的能耗和碳排放是比較高的,主要包括正極材料、組裝和其他三部分。如果我們火法回收還做這個電池會減少能耗排放,但是不多。如果我們用濕法回收,碳排放減少32%,如果直接回收碳排放減少一半以上,這是按照現在的電力結構。如果按照2050年的電力結構,那就減少接近75%,如果完全使用綠電,全生命周期近零排放。
回應續航與能量補給的質疑
純電動汽車最高續航里程可以達到1000公里,10分鐘充400公里的超充技術也開始產業化,但由于成本問題,7萬-10萬元的家用主流緊湊型性價比轎車難以使用。
歐陽明高指出,當前產品的擴散正處于市場占比31%-50%之間,此時主要的消費者是性價比客戶,A級車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車型品類。“現在企業基本上采用了純電動和插電雙輪驅動的產品戰略,我認為這是非常正確的,尤其是插電。在突破燃油車主流地位、搶占家用主流A級市場將發揮決定性作用,它的性能全面超越燃油車。”
第一,電動性。純電里程越來越長,插電現在可以到100多公里,也就覆蓋了我們平時上下班的里程,而長途可以變成油電混合。
第二,經濟性。插電式可以用專用發動機,比一般的內燃機效率要高很多,現在國內廠家普遍都超過40%,接近45%了,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另外,發動機的工況點,插電的集中在高效區,燃油車分布很廣。大家看百公里的油耗,插電優勢明顯,可以達到3.8升/百公里。
第三,動力性。插電總功率,基本就是200多kW以上,燃油車一般都在100多kW。0—100公里的加速,插電平均7.3秒,燃油車9點幾秒,插電優勢明顯。
第四,可靠性。國內目前普遍采用的雙電機串并聯構型,串并聯是目前插電混動的主流構型,這個構型最開始是由日本公司在2015、2016年推出的。剛開始我們國內各種各樣的構型百花齊放,現在都已經歸為一體了。這種構型的好處,既可以串聯、又可以并聯,其實它要串聯狀態就是增程,包含了增程,但是因為增程在高速公路油耗偏高,所以它在高速公路是并聯混合,所以它既可以并、又可以串,而且變速機構極其簡單,比燃油車要簡單很多,所以它的故障率大幅降低。
第五,售價對比。最終是售價問題。剛開始是電比油貴,后來是油電同價,現在廠家都喊的是電比油低。
對于一些燃油車喊出的“油比電強”,歐陽明高表示不理解,因為數據顯示,插電車的動力性、經濟性、可靠性都更強,價格還低。
基于此,他認為在今后幾年插電的市占率在A級緊湊型轎車市場會大規模滲透。他預測插電的市場會持續增長,在今后幾年甚至都有可能插電、純電各占一半,當然5-10年后純電還會回來的。最終還會是純電為主體。
歐陽明高認為,電動化分為“上中下”三場,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中場、低碳化是下半場。對于最終愿景“低碳化”,歐陽明高給出了2020年、2024年、2030年三個時間節點。“2020年”是國家提出雙碳目標的時間,“2024年”國家提出以更大力度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將達到60%,新能源革命爆發真正到來。
特別推薦:2024上海國際客車展參觀報名? ? ??2024上海國際客車展展位預定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